鲢鱼:名副其实的“家鱼”
在我国,鲢鱼一般被视为调节水质的套养鱼,但就是这样一个套养品种,在2019年我国的养殖产量却达到了381万吨,仅次于草鱼的553万吨,目前位于国内淡水鱼产量排行榜的第二位。
鲢鱼的养殖周期并不算长,国内一般从每年的5月开始放苗,此时的水温已经达到20℃以上。经过一年的自由放养,最大规格就能达到4斤左右,普通规格也在2~3斤左右,这时候就可以开始上市了。
在安徽、湖南、湖北等地的水产市场上,养殖白鲢的规格一般也在2~4斤左右,6斤以上的都非常少见。 当然了,在湖泊、水库中放养的鲢鱼规格还要更大一些,有些甚至能达到20~30斤。
在千岛湖和查干湖,每次下网捕捞时都是捕大留小,鲢鳙的规格基本都在5斤以上。当然了,这里白鲢鱼的品质非常接近野生鱼,市场价格也普遍在30元/斤以上,明显比池塘养出的鱼贵很多,但即便如此还是非常抢手。
“宽水养大鱼”?吃素的鲢鱼为什么能长那么大?
老话说的好,“宽水养大鱼”,意思就是水面越广阔,出产的鱼也就越大,这一点确实有道理。
一方面,大水面给鲢鳙等鱼类提供了更广阔的生活空间,生物饵料也更加丰富。
另一方面,大水面很难像小池塘那样做到全面清塘,每次捕捞时都只捕一部分,因此总有大鱼逃脱。
再者,由于大水面的产量更高,渔民所使用的网眼一般也都很大,这也从整体上保证了渔获物的规格和经济价值,便于整体销售。
有人可能会问了,以浮游植物为主要口粮的鲢鱼,为什么还能长这么大呢?
从能量流动的角度来看,浮游植物是水生生态系统中的初级生产力,这一群体所包含的能量是最庞大的,白鲢鱼则是初级消费者。
每一个营养级中的能量一般会按照10%~20%的效率传递给下一级,因此鲢鱼这一群体整体上获得的能量还是相当可观的。所以,浮游植物虽不起眼,但贵在数量极其庞大,因此足以支撑起白鲢鱼30~50公斤重的体格。
▲白鲢鱼在美国部分河流泛滥,受到惊吓时能跳出水面1米多高。
总结
鲢鱼是国内最常见的食用鱼之一,由于产量高,因此整体价格也非常便宜。3~5斤重的鲢鱼塘口价格只有6.5元/斤左右,市场价格相对高一些,但一般也不会超过10元/斤。
湖泊和水库中的白鲢规格更大,以查干湖冬捕为例,捕上的“头鱼”主要就是鲢鱼和鳙鱼,最重就达到了50斤。而在美国,鲢鱼泛滥成灾,甚至还有人曾捕捞过100斤左右的“米级”鲢鱼。
从目前的捕捞记录来看,鲢鱼最大能长到100斤,体重可以超过1米。当然,随着今后补充数据的不断增多,这一纪录也有可能被再次刷新。
对此,您怎么看?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